查看原文
其他

《风景园林》2020-01刊首语 | 王向荣:中国的国土景观

王向荣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1期 P4-5


中国的国土景观


国土上既有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又有人类活动建造的城镇、村庄、工厂、矿山、道路等人工设施。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构成了国土上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是既有的国土空间利用方式的表现,也是未来对国土空间进行规划管理的前提。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巨大变革时期,作为风景园林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认识和研究中国的国土景观。

我曾于2002年在柏林购买了德国学者Johannes Mueller出版的《中国的文化景观》(Kulturlandschaft China)一书。作者对当时中国的国土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区域划分,也对每个区域景观的形成和现状做了基本描述,书上的图片和图纸反映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景观面貌,这本书激发起我随后研究中国国土景观的兴趣。

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地表景观的综合构成了这个国家的国土景观。中国疆域辽阔,大陆东西横跨62经度,南北纵跨33纬度,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气候、温湿、动植物等自然条件,不同状况的自然条件叠加又形成了更多样的地域自然环境。

中国国土整体地势呈三级台阶状分布,自西向东依次递减,既拥有海拔8 844 m的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亦有低于海平面154 m的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中国大陆具有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不同的气候带。年均降雨量从华南一些区域的超过2 000 mm到吐鲁番盆地的不足20 mm不等,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不同的地区。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河流和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温湿条件的不同,植被类型与分布也千差万别,并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原、沙漠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国国土景观独特性和多样性的自然基础。

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来的劳作实践,中国人在不断摸索中掌握了适应本土环境特点的生存发展方式,根据地方的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发展农业,营建家园。为了适应地域自然条件,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改造环境,种植作物,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整理出多样的农业耕种类型。同时人们依据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架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就地取材,建造房屋,创造出不同的建筑类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村落和市镇。每个地区的农业与聚落相对稳定,世代沿袭,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形成了一个个在时间上延续、在空间上完整的景观单元,这些千差万别的景观单元延绵覆盖于地表,形成了多样的景观面貌。

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与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而丰富的国土景观,使得国土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历史上,无数诗词歌赋和山水画作描绘了中国的山峦、河湖、原野、田园、村庄、城镇、寺庙、园林,中国的国土景观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行为和价值观。

今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能够促使我们将国土上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视作一个整体来保护和发展,但是成效如何却取决于我们对于国土上这些资源的认识程度。吴良镛先生在《中国人居史》一书中指出:“今日中国之土地是古人数千年辛苦劳作、悉心化育逐渐形成的,凝结了古人世代心血的经营与辛勤汗水的浇灌,也凝结了探索具有中华特色可持续发展人居文明的艰辛历程。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当对前人艰辛创造人居环境的历史有所体会,有所尊重;自当对于中国之土地有一分崇敬,有一分深情。我们需要对国土空间有整体和深入的研究,认识其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采取合适的对策,保证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变革的过程中,经由漫长历史岁月沉积下来的国土上的自然和人文遗产仍然受到珍视,每一片土地的景观独特性能够持续,景观的多样性能够得到维护。

主编:王向荣教授

2020年1月3日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1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20-01

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规划


微信编辑 程秋爽

微信校对 王亚莺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风景园林》服务号

论文管家 掌上实时交流

微信号:LAvision2018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